十年回顾|中国独立影像展第五届
展映时间:2008年9月8日—12日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前言
拼凑的力量
文/曹恺
自2003年以降,独立影像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来自民间的影像创作在数量上的增长难以估算,在质量上也在水涨船高;在信息交流渠道上,中国独立影像已经直接和国际一线电影节接轨。同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和自制DVD的传播,独立影像亦找到了在商业院线和官方频道之外的第三种影像生存方式。
中国独立影像已经是一个无法忽略、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事实。问题是迄今为止,独立影像在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个合法性问题。一方面,来自民间的独立影像信息在官方和半官方的公众媒体上可以被广泛报道和传播,另一方面,独立影像本身因为缺乏合法身份(合法拍摄的身份和合法放映的身份),而无法取得面对公众公开放映的资格。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合法存在与依法限制的悖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为大量产生于民间的独立影像提供了一个出口——虽然目前还是局限于高校范畴内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是对合法性悖论的一个反动。
在过去时态的红色经典语法里,一切反动的东西都是拼凑的:反动的纲领是拼凑的、反动的组织是拼凑的、反动的武装是拼凑的……按照此语法描述,CIFF的反动存在应该就是一个拼凑的整体。所以,不妨以此逻辑推理,可以自我演绎出CIFF组织构架的拼凑过程和形态。
CIFF的核心构架基本上是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构成这一三角的是一个民间当代艺术机构和两个私人工作室。角A——南视觉美术馆是一个非赢利的民间艺术机构,它是CIFF在南京的工作基地和出品方,支撑起了CIFF最稳定的大钝角,创始人葛亚平是一个长期自我屏蔽在公众视线之外的艺术出品人;辟邪工作室是锋利的B角一端,其“辟邪”称谓的本意是东方不败式的“无欲则刚”,作为一个实验影像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它意外地承担了CIFF的策划和组织的作用;锐角C由影弟工作室构成,张献民对“影弟”这一名词的调侃解释是“电影当我大哥已经多年”,这个龟缩与北京黄亭子某楼某室的工作室,集策划、评论、制作、推广为一身,是中国独立影像最重要的大本营,它也是CIFF的思想库和信息中心。
在中心大三角之外,多所南京高校构成了一个形态多变的多边形,这是CIFF重要的高校合作群,承担着放映基地和学术研讨基地的功能,其多变形态主要是表现在每年参与合作高校的流动和更替。本届CIFF的合作高校基本是一个四边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传南广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然而, CIFF最重要的基础框架是一个正在无限扩张的圆形——民间独立影像的作者群及其层出不穷的独立作品。除却最初始发的影像青年群体和稍后兴起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独立影像的创作群已经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铺展开来,这其中包括各个年龄层和各个文化领域的横向跨入,不同知识结构层面的参与,使得中国独立影像在创作题材和创作语言上呈现了空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IFF的作者群的构成,也是中国独立影像创作群的构成,基本来源于几个山头的拼凑,这些山头人员杂驳、装备凌乱,基本拥有的轻武器为DVCAM级别,一半以上已经更新或者即将更新为HDV级别,极少数才使用HDCAM或者35MM等重武器,至于轨道车、升降车、摇臂、镝灯等战车级大型器材的使用,几乎是凤毛麟角。他们无红领带、红领巾、臂章、袖套等标识物,有时候也会打起“地下电影”、“实验电影”、“DV电影”、“学生电影”等各种旗号,基本可以统一在“独立影像”的旗帜之下。
北京电影学院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山头,相当于独立影像系统内的黄埔军校,其成员均受过各种专业的训练,战备素养较高。从当年贾樟柯开始,众多学员一拨又一拨开拔前线,拍纪录片的从最早的杜海滨、朱传明到目前还在校的学生张天辉;剧情片的队伍更厚,已经毕业的彭韬、王晶,到应届毕业生李华军、在校研究生钱洁蓉等。
但在独立影像圈内资格更老的山头,要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基本上是陆军讲武堂的地位,最早一批“手淫DV,意淫电影”(邱志杰语)的独立影像先驱很多事泡过西泠印社的茶馆的,如杨福东、蒋志等。首届独立影像展(北京)——相当于第一次起义的组织者杨子是先出自讲武堂又再入黄埔系,可谓根红苗正、资历显赫。
一批更加车底的DV青年直接在城市外围建立了根据地,从圆明园开始、经理东村、直到宋庄和草场地,形成了一支基本队伍。这个山头人员构成很复杂,里面有不少是其他艺术行业转过来的,其中亦混杂着不少黄埔军校毕业生。另外,当年的DV大佬吴文光,在草场地弄了个农民运动讲习所性质的工作站,开始培养乡村里的DV骨干队伍。
除此之外,若以地域区分,那就是山头林立,举不胜举。如上海数量庞大的DV青年近卫军,有徐立、龙远程、林哲乐、朱滢心等;从漠河一直延伸到大连的东北抗联,有沈少民、耿军、顾桃、高文东等;活跃在珠江三角洲的琼崖纵队,有周浩、张大力、陈倩妮等;在西北,有周渔、李军虎等陕军支队;南京、太原、昆明、济南等各地的DV游击队就更加数不胜数。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地几乎都有黄埔军校的骨干,如广州的甘小二、南京的王晶、杭州的刘智海等。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理原来是不错的。
透过CIFF这样一个貌似结构复杂的立体形态,历史的梳理和定位却会变得非常简单。CIFF的发生和发展,是历史机遇的拼凑,反过来说,CIFF所有以往和现在一切的工作,也是在拼凑历史。拼凑的力量每一天都在递增,力量的黑暗面也同样滋生,拼凑的危机自始至终也都存在。在这里,恰如忧心忡忡者所道,对CIFF而言,发展当然是不可阻挡的,但生存一直是第一位的。
在前言的最后,我呀感谢我们的朋友——当代艺术家李继开先生,他的捐赠资助为本届CIFF这块蛋糕的堆砌,拼凑了一个最大的份子;同样,我也要感谢即将参与CIFF的观众群,你们每一位的光临,每一个跟帖,每一个留言,都增加了我们拼凑的力量。
王小帅,1966年5月22日出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代表作有《青红》、《二弟》、《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极度寒冷》、《大游戏》、《冬春的日子》等。《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999年执导第一部体制内电影《扁担姑娘》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栏目。2001年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2005年执导的影片《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8年执导的影片《左右》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 。2010年影片《日照重庆》入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王小帅也因此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 。2014年9月电影《闯入者》入围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出版专著《影视类型学》、《硬作狂欢》。发表论文、评论约200篇。其中比较受到注意并引起讨论的是:《〈辛德勒的名单〉出人意料的镜语》、《义和团病的呻吟》、《关于奥斯卡的话题》、《海上旧梦归何处》、《荆轲护秦王》、《WTO并非中国电影的天生杀手》、《解读奥斯卡大奖——公共空间与游戏机设计》、《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曾编剧《危情雪夜》、《紧急迫降》。2002年应邀参加台北电影节并做专题学术讲座,2004年应邀参加法中电影协会电影展并做学术讲演。2004年、2006年应邀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终审评委,2006年应邀担任台湾艺术大学金狮学生电影奖评委,2007年担任“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论坛学术主持。
李康生,1968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湖南。李康生高中毕业后参加大学联考落榜,自己打工赚取补习费,当过保险、服务生。
1991年当时正在为电视台工作的蔡明亮在西门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里发掘了毫无戏剧训练的李康生,让他担任其剧情片《小孩》中一个角色,并为他写了《青少年哪吒》的剧本,李康生从此开始演艺生涯。此后李康生参与了蔡明亮的其他所有影片 。1994年凭借电影《爱情万岁》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2003年李康生自编自导了电影处女作《不见》,获韩国釜山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及“新潮流奖”,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奖,雅典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荷兰鹿特丹国际影展最佳影片金虎奖 。2006年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帮帮我爱神》,获釜山电影节釜山大奖,并入选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 。2013年凭借《郊游》中夺得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和第56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
田原,198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内地女艺人、导演、作家。田原凭借首张音乐专辑《A Wish-ful Way》获得中国摇滚总评中国最具国际化魅力女歌手称号;田原出版了个人首部长篇小说《斑马森林》。2005年,田原凭借个人的电影处女作《蝴蝶》获得第2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2008年,田原主演了喜剧片《高兴》。2011年,田原将工作重心转向导演领域,并执导了《盲糖》等十几部微电影作品。2013年,田原执导了个人的首部电影长片《水之彼方》。2014年,田原主演的剧情片《黄金时代》在国内院线全面上映 。
1966年生于上海,博士、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当代美术史专业。新生代代表性的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并在国内外媒体上撰写了大量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参与创办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798艺术区艺术总监;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出版著作:《新艺术史和视觉叙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策划的展览有:1998年《影像志异--中国新概念摄影艺术展》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2004年《出神入画:华人摄影新视界》(合作策划) 台北当代美术馆;2005年《语言的阁楼--中国先锋女性艺术家展》 北京四分之三画廊;《低和浅的游戏:漫画一代的崛起》 北京3818库画廊;《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 北京今日美术馆 上海明园文化艺术中心。
入围片单及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2.高文东 《美食村》
3.彭韬 《血蝉》
4.田爱民 《姑妈在茶城》
5.魏阿挺 《毛嗑儿》
6.王晶 《街口》
7.应亮 《另一半》
8.张弛 《盒饭》
9.周耀武 《黄瓜》
10.朱传明 《冬天的故事》十佳纪录片展映单元1.范俭 《生于2008》
2.冯艳 《秉爱》
3.顾桃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4.高屯子 《红鸟》
5.黎小锋/贾恺 《我最后的秘密》
6.邱炯炯 《大酒楼》
7.沈少民 《我是中国人》
8.赵大勇 《废城》
9.周渔 《彼岸》
10.张战庆 《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
实验短片竞赛单元
2.费佑明/刘硕 《东陵》
3.洪亮/李康 《柒》
4.李凝 《未完成2号》
5.李文 《怨恨》
6.卢意 《阿哥基得巫衣讷一》
7.林哲乐 《Mermaid》
8.梅健 《空之二》
9.吴崇荣 《梦》
10.徐立 《平等》
1.陈默 《北京小乌龟》
2.陈倩妮 《暗花》
3.李华军 《飞船》
4.龙远程 《2006世界杯和小活佛》
5.钱洁蓉 《出口》
6.王志静 《看看我们手里是什么》
7.袁菲 《斑点》
8.赵广治 《以前之前,以后之后》
9.张天辉 《七区病房》
10.朱滢心 《西堤的拯救》
2.刁奕男 《夜车》
3.高子鹏 《渐》
4.刘姝 《孩子》
5.欧阳杰 《儿子和蟑螂》
6.孙建敏 《孔子秘密档案》
7.王学博/石彦伟 《西海固三部曲》
8.于振明 《混混》
纪录片展映 1.丛峰 《马大夫的诊所》
2.杜海滨 《伞》
3.李军虎 《父亲》
4.史广智 《小红山》
5.汪浩 《儿科》
6.周浩 《龙哥》
7.訾瀚 《老年男女》
8.查晓原 《老马》
实验片展映1.白补旦 《红色圣境》
2.邓大非 《新五禽戏》
3.高世强 《十八相送》
4.黎光 《寻找沙漠中的美人鱼》
5.李凝 《1966/1986/2006》
6.石岗 《宣言》
7.王我 《热闹》
8.于大鹏 《消失的现场》
海外展映 1.戴获 《海上梦境》
2.大冢龙治 《玲玲的花园》
3.郭小橹 《今天你的鱼怎么样》
4.柯枫 《八百棒》
5.康睿德 《灵车》
6.刘海平 《中国已远》
7.前田佳孝 《幸福》
8.容安娜 《NEO -LOUNGE》
影展组织机构
展映地点:
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视觉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主办:
南视觉美术馆
协办: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系
南京视觉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系
天琳公司
南京龙虎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策划:
影弟工作室(北京)
辟邪工作室(南京)
媒体:
新浪网
视觉中国
后窗看电影(西祠胡同)
《当代艺术与投资》
《艺术地图》
《大众DV》
《MAP》
合作机构:
半坡村咖啡馆
南画廊
乒乓当代艺术空间(广州)
绿洲电影工作室(上海)
组织机构:
组织委员会主席:陈赟
组织委员会:曹恺、陈伟东、陈赟、崔红、丁海宴、吕效平、王廷信、张献民、周宁
项目策划人:张献民、曹恺
艺术总监:张献民
评审机构:
选片委员会:董冰峰、沈小平、王方、卫西谛、周浩
评审委员会:郝建、李康生、田原、王小帅、朱其
短片评审委员会:杜震君、王梆、吴美纯
评审委员会主席:王小帅